读一本书,邂逅一世繁华。
又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读书会时间了,来自中文系的吴昕怡同学带大家一起走进她的红学世界。
《红楼梦》是一篇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占据很高的文学地位。在《红楼梦》中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经典,又有民间传统美食的描绘,看破红尘的佛学与道家思想,红楼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作。红楼梦的著写与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有关,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通过对“大观园”这个“典型环境”的描绘,塑造了贾宝玉和“十二钗”等一系列“典型人物”。
吴昕怡同学向我们讲述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故事,她说:“我们应该感谢高鄂,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红楼梦》。就连张爱玲也曾感叹,人生三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但是我们感谢他,却不能笃信他。高鄂先生有很多的细节与第五回中十二首判词的暗示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思考,从中推断出最符合曹雪芹先生本意的结局。”吴昕怡同学把自己的观点一一讲给同学们,大部分的观点得到了肯定。
在贾母更喜欢黛玉还是宝钗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中文系的孙敏同学认为贾母更爱的是宝钗,而吴昕怡同学则更倾向于黛玉。吴昕怡同学举出了书中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现场的讨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来自经济管理系的张忠厚同学则从中提出了女性歧视的问题,他说,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女人的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是啊,即使在今天,男女平等的话题也始终是热点话题之一,真正的男女平等的社会,我们也是一直在期待。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不同的命运,令人哀叹。《红楼梦》以历史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下的贵族家庭的兴盛与衰败,复杂的家族关系,家族命运背后的个人命运,令人思悟。《红楼梦》引起当今无数研究红学的爱好者,红学既是谜又非谜,“浮生若梦”或许是《红楼梦》所表达的主旨之一,“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红楼梦》中人物伴随家族的命运,人物命运的慨叹,两种命运息息相关。
无论是金陵十二钗的不同人生命运,还是家族命运的起伏,都体现着封建社会下所揭露出的制度的不合理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关系、观念是无法被允许的,不同人物天生的性格与后天的逼迫形成抵触。家族“权力”的兴盛到后来家族命运的衰败,令人惋惜。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前人的遗憾,亦是对我们后人的警醒。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山中高士,世外仙姝,但我们可以做自己,真正的自己。我们也可趁韶华岁月,醉卧于芍药之下。也可凭如花美眷,嬉蝶于长亭之中。十年一绝金梦,赢得红楼薄幸名。
红楼梦的故事我们仍将继续,也许下一个红学大师就是你。外面的风景,依然很美。下期的故事,依旧精彩。我们在这里等你。
撰稿: 中文系2015级文秘专业 吴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