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好物不监牢,彩云易散琉璃脆。”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失散了18年的三人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团聚在一起,继续《我们仨》的故事。曾经杨绛先生一程一程的送走了钱钟书先生,将一个小梦拉成了万里长梦。今天,我很愿意与诸位一起为杨绛先生做最后的送别。杏坛读书会特别期,特此献上,向先生致敬。
中文系吴昕怡同学作为阅读推广人,她这样评价杨绛先生:“杨绛先生的文字,为人都体现了一个静字。这让我想到了一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杨绛先生就像一湾溪水,毫无波澜。所以,静水方能流深,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杨绛先生正是凭借着这一身的修为,从容的度过了文人最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种心灵的修炼,隐士的风度,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钱钟书先生曾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一个观点在现场引起了争议。外国语系的方宏蕾同学和吴昕怡同学一致认为杨绛先生主要成就是文学翻译,在那个时期才女着实太多。仅张爱玲林徽因就是杨绛无法超越的两个女性文豪。因此‘最才的女’并不是名副其实。
但这个观点遭到了古合珍同学的反对,她认为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的第二部分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虚实结合,平淡中自有奇妙之处。也许华美的辞藻的确容易使人爱戴,但越是平淡的文字越可以打动人心,书中以情动人,让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幸福,平淡。
读书会有一位来自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四学姐,她问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她问:何谓文化?有的同学说是思想,是行为,是心境,是知识,是修养,是气质……学姐用梁晓声先生的一段话回答了她刚才的问题: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确是真真正正的文化人,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于文坛也在于人格。
自古名士真风流,钱钟书先生在外界人的眼中是狂妄自大的形象。但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实为一个顽劣不堪的孩童。弄坏了灯泡,弄坏了门,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活生生就是一个做错了事情的小孩,每每读罢,忍俊不禁。读了这部分的人,都会认为钱钟书先生确实是真性情的才子啊。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在这个纷乱的红尘俗世中,又有多少人可以饮清风,醉明月逍遥一世呢?苏轼曾说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大多数都被这红尘的枷锁锁住了年轻的梦想,我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处于车马喧嚣之中,在内心修篱种菊,为我们的内心保留最后一丝净土。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啊,愿你我都能驾驭生活的风浪,还你一潭静水,伴我一世无忧。
(撰稿:中文系2015级文秘专业 吴昕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