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俗语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以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杏坛读书会第二十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感受先圣的光辉,沐浴《论语》的春风。


岳蜜蜜是14级教育系的同学,作为阅读推广人的她为我们讲述了她对于论语的理解。“不迁怒,不贰过”是她最爱的一句话。她时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即使做不到圣人的教诲,也要时时提醒自己,这对修身养性也有着很好的作用。而计算机科学系的姜维轩同学则对《论语》的孝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就是说孝就是对父母要恭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生活供养,那和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问题,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学《论语》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中文系的赵宝臣同学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提出来一种新观点。他认为《论语》中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定的太高,是寻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这种现象就使得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伪君子。他的观点遭到了姜维轩同学的反对,姜维轩同学则认为《论语》中只有少部分章节的要求过高,但大部分还是寻常人所可以达到的。
关于人性本善论的话题还牵扯出一个社会热点,对摔倒老人扶不扶的讨论。现场的大部分同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当然要扶。这就表明大部分的人还是有爱心的,这个社会依然充满了光明。经济与管理系的孙忠厚提出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他还为我们推荐了研究《论语》的大师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语新解》,为我们学习《论语》提供了一本很好的书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虽不能做到《论语》中的很多君子之仪,但我们可以努力向他看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学习《论语》应该是抱着一颗纯粹的心去学。不慕名,不逐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为了更好的活出自己。这样才能领会《论语》的真谛。学以致用是《论语》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在读书会的最后,中文系的吴昕怡同学则发表了自己的感悟。“《红楼梦》中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思想就是儒学的兴国安家的思想,以后要多读《论语》这样才能更好的领悟曹雪芹先生写《红楼梦》的思想。我以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会更上一层楼。”她这样总结。
有一个人,他有一颗寻梦江湖的赤子心。他是诗人,是歌手,是皮匠,是背包客。他说:请相信有的人的确可以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下一期读书会,让我们一起邂逅大冰,听他讲讲那些江湖的故事。
撰稿:中文系2015级文秘专业 吴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