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和命运之间的感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生命的苦难与坚韧,都在其中。第99期杏坛读书会,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张宁同学将与我们分享这部生命哲学的启示录——余华的《活着》。
《活着》首次发表于《收获》,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并由此改编了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的同名剧情片。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仿佛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福贵的一生,开头是吃喝嫖赌的地主公子,结局是赶着老牛一遍遍唤着已逝亲人名字的孤独而平静的农民。书中人物总是不经意地“遭遇”死亡,福贵的儿子有庆被迫输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离去,孙子苦根也意外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孤身一人的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并给它取了“福贵”之名,艰难而平静地活着。
但是,在不幸的遭遇和坎坷、命运的荒诞与无奈之下,蕴含着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展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经历了最亲的人相继离去,福贵比任何人都有理由死去,但他却认真而坚韧地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对死亡的抗争,这是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后给予生命的最大尊重。
作者余华也为广大读者所孰知,著有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文城》等作品。他的作品大都充满着悲剧色彩,给人以巨大的悲伤,但当他本人以乐观有趣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广大网友纷纷评论:余华老师总是把快乐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读者。而在一次讲座中,余华老师更正说他是把悲伤留给虚构,把快乐留给现实。同样,在《活着》里,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
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唧响。六月,夏意已深,蒲扇轻轻摇,微风阵阵香,读书兴味长,休负好时光。让我们带着对生命之坚韧的礼赞,聆听张宁同学的分享,深度领略活着的内涵与生命的重量。6月6日下午4点半,图书馆C505,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