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荷香,蝉噪绿阴知半夏。日添暑气,姝摇团扇入初伏。第99期杏坛读书会如约而至,杏坛友人齐聚一堂,聆听主持人陈柯锐同学和推广人张宁同学的分享,一起进入余华的著作《活着》,探寻“活着”的深层意义。
《活着》这本书对大多数书友都不算陌生,不论是作者余华,还是小说对苦难主题的深刻书写、朴素又精致的独特语言,都已深入读者内心,或许作品也曾以专题课或者一页阅读题的形式,成为我们青春难忘的一部分。“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张宁以这段令她感触颇深的话语拉开了读书会的序幕,她谈到余华老师曾在采访中说为了写出这句话而停笔两三天。平静述说中的一个“盐”字,让人读了瞬间生泪,更有一种扎心的疼,文学魅力、作家笔力,于此深刻展现。
马可•吐温说过:“为什么现实不能比小说更加离奇呢?毕竟,小说要从情理上讲得通才行。”《活着》里主人公徐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并不见得比现实要离奇,或许现实要残酷得多,作品也并没有刻意去堆砌悲剧,而是对“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进行深刻书写。对于福贵曲折悲惨的一生,张宁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他年少输光家产,家人却不离不弃。
余华在序言里写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难。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才是一切的希望。”这也令一位杏坛友人联想到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小说中福贵不是一个人活着,他带着亲人一起,在他扎根的土地里放着老牛,一遍遍唤着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当承载起另一个人的生命时,思念已入骨髓,会开出生命的花。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为质朴又最有力量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不论是对亲人的珍惜铭记,还是面对苦难的坚韧抗争,都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至此第99期杏坛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与你们相聚重逢。